從踏入戲劇系的那一刻算起到現在,少說也在劇場和表演藝術教育這兩塊領域打滾了10多年,持續閱讀並整理了許多戲劇相關的理論書籍和劇本成為我教學的自編教材。剛好前陣子的假期跑到咖啡廳窩了一天,拜讀完平田織佐教授的《演劇入門》,終於解開了我多年來在戲劇教育過程中的困惑:
『究竟該如何有系統的教會受到當代快速科技和影視文化影響甚深的戲劇科/表演藝術科的高職生,創作出舞台劇劇本?』 過去受到戲劇系的古典訓練和薰陶,總是糾結在戲劇衝突的建立、戲劇文本的分析和架構的釐清、或有時只是單純地在一股對舞台的衝勁和熱忱的驅使下,胡亂懞懂地產出對於那時期想表達的一段故事心境,然後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完成那個製作。就這樣似懂非懂的累積一些劇場經驗。 能演、能導,和能不能教,是完全不同的專業領域。如何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戲劇創作教學方法,除了會演、會導這些經歷以外,還得知道受教者的需求和對戲劇的認知程度為何,才能有效地教與學。 透過平田織佐教授在書中所分享的創作方法,我大略整理成幾個『高職生能懂』的創作步驟: (這裡千萬要注意,身為戲劇教育者,不能理所當然地預設你遇到的每位學生都充滿創造力和想像力。因此,『提供方法』比給予學生無限自由的創作空間,在教學層面上看來,會更有效。) 首先,必須先打破教師總是事先設定特定主題,讓學生在賦予作品定義時受到框架。設定主題不如讓學生討論其『關心的』議題,作為第一個方向。 第二,針對學生關心的議題,列出所有可能性空間(場域),這些空間即是戲劇將發生的場景。 第三,請學生列出各場景中可能性(可以有理由出現在該場域)的角色/人物。 第四,到了此刻,學生會在列舉的過程中激發一些想像。在此時,請學生圈定出戲劇場景以及相關人物(先不要設限幾位角色)。 第五,當學生整理完該場景與可能性人物後,請學生將這些人物畫出樹狀關係圖。(注意:這時即可設定有哪些人物是既定關係,哪些則『可能』是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產生關係)。與此同時,部分人物就會在這時候被創作者篩選或剔除。 第六,場景、人物、人物關係這三件事設定完成後,學生腦海中會產生一些畫面雛形。請他們將這些畫面透過文字描述記錄下來,並說明對話與舞台指示的關係。 第七,前項步驟所整理出的文字,就可以進行討論,擬定戲劇主線、安排戲劇衝突,並且可以劃分段落。 第八,針對每個段落設定出一個『角色目標』,寫出關鍵台詞/語句。(注意:說出這句台詞的人物,不見得要是那位具備前述目標的角色) 第九,設計對話。此時教師應該舉一些對話的例子,說明以下幾個對話可能出現的問題: 『何謂有機對話?』 『哪些對話會破壞觀眾的想像空間?』 『怎麼樣的對話可以提供線索?』 『哪些對話可能成為無機的廢話?』 第十,進行創作時一定要反覆思索前述的問題,同時修改語句文字;最後加上原定的關鍵台詞,各個段落目標即達成。 上述十個階段都完成後,基本的劇本雛形也大致完成,便可以開始依照劇本中的各項需求排定作業時程。當然,修改劇本是必要的,也是在排練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戲劇教學不只是進行劇場遊戲、傳授表演技巧而已,還需要建立劇場工作觀念。我通常會先提供方法讓學生嘗試導演行為,在旁引導和協助。否則,若一開始就由老師全權導演、修改劇本,會造成學生被動的創造角色,也可能會造成創作者自尊低落的情形。 當然,排練執行、展演實務等都是其他可以再深入探討的教學科目和議題。本篇著重於分享劇本創作教學的十項步驟,希望對表演藝術/戲劇教學相關的老師們有些頭緒和幫助。亦歡迎老師們於下方留言交流,或透過EMAIL聯繫討論xx
0 Comments
|
Author/Cecilia HuangSharing my personal reviews, experiences in theatre practice and drama educational techniques. Categories
All
Teaching MaterialsArchives |